查看原文
其他

小议俞派小生唱法:昆曲小生不可“多脂粉气,少阳刚味”

顾兆琳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昆曲重视唱法,小生要特别重视俞派唱法。

 

 2009年上海市戏曲学校举办了俞振飞老师的纪念活动,当时我就想,我自己要怎样去努力发扬俞派唱法。这几年,我做了两件事,一件事是把俞老的《振飞曲谱 ·习曲要解》贯彻到我带的昆五班的教学当中去,在教学过程中,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。另一件事的起源是2004年曲家孙天申的建议,她说俞老的《习曲要解》理论很好,对票友学唱很有帮助,但是没有人做示范。于是我用暑假的时间,分十几次把书里的要点,做了讲解和示范,然后自己也花了几千元把它做成了光盘,免费分发。通过这两件事,我对俞派的学习又有了新的体会。

 

 这次“蔡正仁师生传承展演”搞得很成功。张军希望我能点评下每位演员,来挑挑刺。俞校长过去经常说:艺海无涯,艺无止境。俞老自己在音韵方面得不到解决时,他也经常请教已故的文史馆馆员、昆曲音韵专家刘訢万。1950年代俞老为他的香港女弟子殷菊侬吹过笛子,后来殷菊侬将俞老的笛子和她的唱合在一起录了唱段。



俞振飞教习昆曲


 我以前拿这个录音给俞老听,他非常谦虚地说自己当时吹得不好。我想谦虚好学应该是俞派的传统,所以,我接受了这个点评的任务,我就从俞老《习曲要解》的要求,来稍微点评下展演中演唱的方面。


 先是字,展演听下来,我觉得年轻演员还有些不讲究。这主要体现在对欢桓韵、鸠侯韵的处理上。昆曲的中州韵其实有些韵是带吴音的,但字腹、尾又不完全是苏音。在前些年,特别是戏剧转型期中,在昆曲的咬字上,走过一段弯路。近年,又慢慢回归到昆曲演唱的传统规范上来。这些问题具体可参考学习《韵学骊珠》,俞老当年就是学习此书,我建议学习昆曲的人,以此为教科书,人手一册。

 

 在欢桓韵上,要注意这个韵要抵腭去咬字。字如果没咬到容易偏苏,但张口太大又容易偏京。关于欢桓韵,《韵学骊珠》上说“此韵必以满口,撮口为出音,兼字身,而以抵腭为其收音”,又指出欢桓韵和干寒韵,这两个韵不能混淆,干寒韵的字腹是张口的。



梅兰芳、俞振飞之《游园惊梦》

 

 比如张军这次唱的《荆钗记·见娘》,欢桓韵上就有这个问题,【夜行船】“使我心下转添萦系”,这个“转”字没有归到抵腭,咬得有点偏苏了,归到抵腭就完整了。同样的,【刮鼓令】“虑萱亲,当暮景”一句,这个“萱”字也是也没归到抵腭。或者呢,就是咬过了,比如【江儿水】“半载夫妻也算做春风一度”,这个“算”字,张口音太大,过头了,听来偏京。


 同样的,京剧演员出身的杨楠嗓子好,唱得也好,作为京剧演员,昆曲演唱掌握到这个火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。但是,他的《长生殿·定情》【古轮台】“此夕欢娱,风清月朗,笑他梦雨暗高唐”中的“欢”字,就是京剧的咬字,口型不对。张贝勒的《长生殿,闻铃》【武陵花】“猿断肠,子规叫血,好教人怕听”的“猿”、“断”字,没有圆唇,也偏京。


 而在鸠侯韵上,也要特别注意。以前我和蔡正仁一起讨论的时候,他有句话概括得很好,昆曲鸠侯韵的咬字,是处于苏州话和普通话之中间的种形态。苏音的头、腹,京音的尾。鸠侯韵的话如果不收/u/音的话,就是苏州音,收了/u/,才是中州韵。但是字头太松了呢,就会偏“京”。


 比如“丢”、“幽”、“酬”、“头”,这些字要发在两者的中间。所以像张小明《渔家乐·藏舟》【降黄龙】“梁冀潜谋,弑君临轩”这个“谋”字,倪徐浩《白蛇传·断桥》“受尽了许多苦楚”这个“受”,张贝勒的【武陵花】里“点点滴滴又一声”这个“又”字,都还没有达到规范要求。



俞振飞之《太白醉写》


 《习曲要解》中还强调昆曲的四声腔格,比如上声字的(口罕)腔,去声字的嚯腔,平声字的橄榄腔,入声字的断腔。《闻铃》“万里巡行,多少凄凉途路清”,“行”、“凉”字是阳平,不能唱成上声,一般不能有加下滑音。但是,昆曲中的阳平中的浊音也可以改调,比如“潮”,《见娘》【江儿水】“改调潮阳”的这个字,就可以加类似(口罕)的滑音。这类称之为:“阴出阳收”。

 

 《习曲要解》除了字之外,还谈到音。俞派唱法非常重视阳调(本嗓)的规范用法。这不但是俞派,而且是昆曲小生唱法上的一大特点,昆曲唱法的典范之一。首先是演唱声音的“亮”。小工调(mi音以下含mi),原则上用阳调唱,音色挺拔有力度,这类传统中称作为“堂音”的技法,不仅用于小生行当中的官生,也适用于巾生,不过音色力度稍有区别。


 其次是“出”。俞派的唱讲究“出口重”,就是咬字重,落腮放岀。而且唱岀的阳调腔,声音要有些卷的范儿,声音的力度都体现出来了,唱起来有昆曲特有的韵味。


 还有是“气”,气是对堂音唱法的把控。唱堂音必须有充沛的气来支撑,这必须经苦练才能有所得。而现在许多青年不懂这一技法,用假声代真声,从而造成“多脂粉气,少阳刚味”。而且,气的虚实运用,关乎到腔的正确表达。如去声字的豁腔,豁腔的豁头要虚唱,也就是字头的第一个音要用实唱,第二个向上挑的音要虚,才能虚实相生,有顿挫感,而产生美。还有中音区唱橄榄腔是真假嗓结合唱岀的头,然后用气推岀橄榄腔等等。


俞振飞、言慧珠之《琴挑》

 

 现在对于昆曲小生行,俞派唱法的阳调、堂音这一类技法,重视传承不够。黎安、张军、施夏明都有了重视,并有了长足的进步,但总的来说,也就得了三分。

 

 因此,我认为,为了真正提高演唱质量,昆曲演员要深度学习和掌握好昆曲音韵学的知识。另外,我还建议,多听俞老早年的,还包括他的学生殷菊侬、袁敏宣的录音,从外到里都认真模仿学习,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实际情况去选择学习,找到适合自己、适合剧种的唱法,同时自觉运用好腔和韵,开掘学习俞派唱法的深度和广度。


(《上海戏剧》2013年第9期)


- 历史推荐 -


余叔岩逝世详记(1943年)

萧军:“京剧必须要被利用和改造”

谈京剧:头牌过剩二牌荒

关于京戏里面“性”的表演

说谭鑫培:“谭的唱已离开了唱的境界”

刘振修:我为什么把昆曲翻译成简谱?

1960年上海戏校昆曲表演录像教材(旦角、丑角、小生)

俞平伯谈昆曲的保存:“即谓中国文化全部在崩溃中,亦非过言也”

1928年昆曲在日本:“中国观众看来习以为常的事,日本观众却看不懂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